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旅游经济现象资料收集

——以景区免门票为例

1 现象

近年来,有越来越多的景区实施“免门票”政策,传统的“依靠门票价格来回收资金经营、维护、管理景区”模式正在逐步消散。

过去,文旅产业的开发方式相对简单,有“好风景”就是“有特色”。如今,旅游早已不是单纯的“看风景”,提供有特色的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综合体验,才能让景区更有吸引力,进而让游客从思考“去不去”转而考虑“待多久”。

在提升了游客体验的同时,也促进了当地消费,从而带动经济发展。

2 案例

a)

早在2002年,浙江杭州西湖就拆掉围墙、取消门票,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旅游景区。

西湖免费开放前,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。2012年,杭州的旅游总收入是1191亿,足足翻了一番。2024年,杭州旅游总收入3448亿,正在获得长远发展。

免门票带来的,是景区人气的提升,进而带动餐饮、零售等服务行业的整体收入提升。杭州市旅游部门曾提出“241算法”——每名游客多逗留24小时,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会增加约100亿元。门票的“免”,换来的是综合消费的“增”。

b)

大连旅顺旅游集团旗下白玉山景区、东鸡冠山景区等,长期以来依靠门票收入运转,集团最高年营收在七八千万元。

去年“五一”开始,这些景区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实施免门票政策,虽然对拉动地方旅游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推动力,但是从集团实际营收效果来看,景区并未做好免大门票后的消费转型,导致收益大幅下滑,按目前统计数据推算,今年营收额将跌至1000万元左右。

3 成因简要分析

1.通关旅游复苏来刺激消费。

2.政府政策干预。

3.旅游模式转向升级

4.竞争压力被迫免门票

4 思考

杭州西湖的成功,源于其城市级旅游综合体优势。景区与城市空间高度融合,免费开放后,游客量激增带动餐饮、住宿、购物、交通等产业的全面繁荣,实现了从“门票经济”向“消费经济”的转型。其背后有完善的城市服务体系、持续的政府投入和丰富的二次消费场景作为支撑。门票的“免”,并非单纯让利,而是以开放换取更大的经济流量与持续吸引力。

而大连旅顺的反面案例则表明,若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、缺乏二次消费承载力、商业业态单一,贸然免票可能反而造成资金断层和经营困境。免票虽然提升了游客数量,但因缺乏有效的消费转化机制和配套产品,整体收益反而下滑。这说明“免票≠盈利”,流量并不自动转化为效益。

总体来看,免门票政策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以“免门票”为契机完成产业升级。

只有在“免门票”背后真正实现旅游模式的结构转型,才能让这场“免门票”不止于价格变化,而成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