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特色小镇案例分析资料整理

——以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为例。

司徒小镇的产生和兴起

司徒小镇始建于2010年,在此之前,司徒村还是一个无甚特色的普通山村。司徒村距离晋城市中心6公里,属于晋城市的周边乡镇。彼时晋城市面临城市中心化发展,市中心泽州县发展迅速,当周边乡县发展较慢的困局。时逢中国经济化转型的需要,司徒村党支部书记周小明立足晋城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,瞄准休闲产业这个广阔的市场,斥资3亿元,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,打造成了一个集农业观光、特色餐饮、休闲娱乐、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。

司徒小镇占地面积1000余亩(2/3平方千米),满足建设面积集中在1平方公里左右,建筑面积不超过50%,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小镇。

司徒小镇的类型

司徒小镇属于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。

司徒小镇历史脉络清晰,是以打铁花为主要特色的民俗小镇。打铁花又称打铁树,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,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,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,始于北宋,盛于明清,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。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,以河南、山西最为流行。

司徒小镇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,当时这里曾是官宦人家的庄园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,庄园逐渐废弃,但其周围的山水风光却一直保持着原貌。

司徒小镇文化古迹内涵突出、特色鲜明

有最精彩的《千年铁魂》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大型实景演出,民间坚韧用熔炉将生铁熔化成数千摄氏度的铁汁抛弃用力击向天空,朵朵铁花如天女散花绚丽夺目;

有“又见老山西”剧场,讲述着山西的历史故事,“一勺老陈醋,悠悠山西情”。

有古色古香的民俗客栈,呈现着这片土地的底蕴。

总之,司徒小镇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延续历史文脉,发展为了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。

司徒小镇的发展现状

“我们就是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,把晋南风情展现给全国各地的游客,把司徒小镇打造成山西五千年文化印象基地。”从2016年春节起,司徒小镇打出“来司徒小镇,过个山西年”的宣传口号,并配套推出浓浓的“山西年”为主体的三大特色活动——晋东南最大的室内戏雪乐园、大美山西农业嘉年华、山西民俗的浓缩和山西美食集聚,地域色彩浓厚,云集了八百种三晋特色美食。

可以说,在司徒小镇,既可以漫步在老锅巷品尝地道的山西传统美食味道,还可以徜徉在明清文化街,吃喝玩乐一条龙,穿越到最热闹繁华的泽州古街。在这里,既可以体验“创意农业嘉年华”,感受传统农耕文化;还可以到稻草人庄园、魔法庄园、梦幻沙滩感受现代高科技的乐趣。

未来,司徒小镇还将继续深入挖掘山西文化底蕴,发扬山西独具特色的“铁文化”、“酒文化”、“醋文化”、“煤文化”等特色文化,打造更具三晋风情、更富文化魅力、更有游览价值的民俗体验。流淌着中原千年风俗与习俗的司徒小镇,已经成为了山西旅游的新名片和人文山西新地标,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脚步。

司徒小镇经营管理

1)发展背景与定位

司徒小镇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城乡接合部的司徒村。​2009年,村“两委”班子带领村民,利用废弃矿渣山和垃圾填埋场,启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项目,打造现实版“开心农场”,实现了从“地下无资源,地上无产业”到集体资产10亿元、村民全员股东的转变。​目前,司徒小镇已成为集农业观光、特色餐饮、休闲娱乐、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产业园区。

2)经营管理模式

1.村集体主导,股份合作机制

集体企业运营:​村委会牵头成立集体企业,村民人人占股,实行“农民土地市民种”的理念,推动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。

收益共享:​村民不仅是股东,还积极参与经营管理,实现了从“打工者”到“合伙人”的身份转变。​

2. 多元化业态融合

农业与旅游结合:​通过“开心农场”、“开心牧场”等项目,吸引市民参与农业体验,提升土地价值。​

文化与旅游融合:​打造“老锅巷”、“六尺巷”等仿古街区,恢复明清院落和街道,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。 ​

演艺与旅游结合:​推出《千年铁魂》、《又见老山西》等实景演出,深挖山西历史文化,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。

3. 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

配套设施完善:​建设停车场、游客接待中心等,提升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。

民宿与休闲项目:​开发简舍、礼居等主题民宿,以及动物园、戏雪乐园等休闲娱乐项目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。

3)经营成果与社会收益

游客接待量:​年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超过1亿元。​

就业与收入:​为村里6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,村民就业率达到100%,人均收入翻了10倍多。 ​

文化传承:​村民参与演出和非遗项目,既传承了传统文化,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。

4)成功经验总结

资源盘活:​将废弃矿渣山和垃圾填埋场改造成旅游资源,实现资源的再利用。​

文化挖掘:​深挖山西历史文化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,提升景区的吸引力。​

社区参与:​村民全员参与,既是股东又是经营者,增强了项目的可持续性。​

司徒小镇服务质量

一、服务环境质量(Environment)

基础设施完善。配备游客接待中心、卫生设施、停车场等,功能齐全,便于游客休憩与出行。

环境美化与文化氛围营造。建有仿古街区、明清风格建筑、非遗文化展示区,环境整洁、景观丰富,整体氛围具有沉浸感与文化厚重感。

生态与可持续性。利用废弃矿山建设生态农庄,实现“生态修复+旅游开发”的有机融合,体现可持续理念。

二、服务过程质量(Process)

接待流程清晰顺畅。游客动线合理,从购票、进入园区、参观、体验到离园,设置有导览图、引导标识和工作人员指导。

互动体验丰富。提供非遗手工艺体验(如陶艺、布艺)、农耕体验、实景演出等多种深度参与项目,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与参与感。

服务响应及时。配备讲解员、演艺引导员、咨询台等服务人员,能够提供及时的问询答复和协助服务。

三、服务人员质量(People)

本地化、亲和力强。许多工作人员来自本村村民,热情朴实,服务中体现强烈的归属感和好客精神。

演艺与服务双重角色。村民兼职演员与服务人员,在表演《又见老山西》等节目之外,还能为游客提供文化讲解,增强服务的文化温度。

专业化培训仍可加强。相比大型景区,部分服务人员在语言表达、专业接待技巧上略显不足,建议持续开展服务礼仪与旅游英语等培训。

四、服务成果质量(Result)

游客满意度高。年均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,节假日人气火爆,游客满意度普遍较高,社交平台口碑良好。

旅游经济效益显著。年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,服务成效直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。

文化传承效应显著。通过非遗体验、村民参与式演出等方式,推动传统文化在生活场景中“活化”并传播。

司徒小镇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

挑战:

1. 同质化竞争压力大
随着各地文旅小镇、田园综合体的兴起,司徒小镇面临产品和业态“雷同”的局面,特色不再是“唯一”,如何持续创新成为挑战。特别是在山西本地,类似“古村+民宿+文创+非遗体验”的产品形式逐渐增多,游客可能出现审美疲劳。

2.服务人员专业化不足
当前主要以本村村民为主导运营团队,虽然热情淳朴,但在服务细节、游客心理把控、外语沟通等方面尚有欠缺。缺乏系统性的服务培训和人才引进,限制了服务品质的进一步提升。

3.市场推广相对有限
虽已在山西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,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仍然较弱。新媒体营销运营(如抖音、小红书等)还需专业团队支持,扩大线上流量入口和用户粘性。

4.季节性与客源结构单一
存在明显的“假期爆满、平时清淡”问题,周边短途游客为主,客源以省内游客为主,外省市场尚未充分开发。冬季项目吸引力不足,季节性经济波动明显。

5.产品深度与文化延展不足
虽主打“非遗+手作+表演”,但部分产品存在重复、表浅问题,文化解说和教育功能仍需加强。

发展趋势:

1.向“文旅融合+产业振兴”深耕
打造“旅游+农业+文创+康养”一体化综合业态,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形成闭环经济。发挥“乡村振兴示范村”效应,带动周边村庄资源联动,走集群式发展之路。

2.产品创新与文化再造
打造沉浸式剧本游、夜游演艺等新体验产品,提升游客停留时间与二次消费。借助山西本土文化,如晋剧、古代名人、红色历史,打造具地方辨识度的文化IP和主题故事线。

3.智慧旅游与数字化升级
引入“智慧导览系统”、“景区数字大脑”,提升运营效率和游客体验(如扫码导览、语音讲解、大数据调度等)。发展线上农产品商城、非遗手作直播带货,实现线下体验+线上交易联动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